照片引用自Magnum Photos

星期天搭飛機看報紙剛好看到中國時報有對Eve Arnold這位95歲傳奇攝影師的相關報導。好奇之下,把報紙帶下了機,趁這兩天比較有空,爬了網研究一下,也在網路上把這位老先覺的作品看了一遍。
許多看來平常不過的小人物和場景,透過她的鏡頭,卻透露著主題背後的情感張力和獨到的意境。尤其在人物的描寫,一個簡單眼神,彷彿可以訴說一個二十年的故事一樣,頗有 "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" 之感。很多精彩的作品,讓人駐足在Magnum Photos網站而不忍離去(雖然我人在中國,網路速度很慢...)。以下是我摘自11月11日的中時電子報的報導,跟各位同好分享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《11/11 中國時報》

2008年北京奧運,把原本已燒得全球一片火紅的「中國熱」,燃得更旺。幾位英國媒體編輯不約而同透露,「幾乎天天都有跟中國有關的新聞稿,中國、中國,多得不得了!」單在倫敦,這個月有關的展演和宣傳,至少二十樁,從少林寺功夫秀到中央芭蕾舞團,令人有目不暇給的疲憊。

然而,刻在倫敦「亞洲之家」(ASIA HOUSE)展出的「伊芙安隆德(Eve Arnold)在中國」攝影。透過攝影師1979年隻身前往中國擷取的影像,在一片中國熱中,一枝獨秀。

95歲女攝影師 本身就是傳奇

實際上,95歲的女攝影師伊芙安隆德本身就是一個傳奇。出身美國俄裔猶太家庭的伊芙安隆德,是世界著名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(Magnum Photos)的第一位女性會員。做為一名職業攝影師,伊芙安隆德最令人稱道的是,她能拍名流政客和浮華世界,也能捕捉販夫走卒和知名人士。

伊芙安隆德的腦子,應該還包含了心思。她和瑪麗蓮夢露合作十年,捕捉到其他攝影無法取得的鏡頭,在於她能博得瑪麗蓮夢露的信任,完全釋放自己。世人對美國女星瑪麗蓮夢露的影像和聯想,都出自於她的鏡頭之下。

「在中國」(In China)是伊芙安隆德經過十年不斷申請後,終於獲得中國政府同意,於1979年,兩度前往中國,前後花費了六個月時間,行走四萬公里,紀錄下的影像。

當時,文革剛結束,中美甫建交。不論對中國或西方,都是剛開始很特別的時期。伊芙安隆德是極少數首批獲准進入中國的西方攝影師,更是第一個應邀到中國的女性攝影師。

行腳4萬公里 《在中國》出書

伊芙安隆德後來把這段行腳撰寫為書,書名就叫《在中國》。根據她自己描述,她與一名中國翻譯,搭飛機、坐火車、乘船、巴士、吉普車和步行,從長三峽,一直走到世界的屋頂、海拔一萬三千尺的西藏高原。而當時,1912年出生的伊芙安隆德已經67歲了!

中國見聞,是伊芙安隆德終身難忘的經驗。1980年時,她在紐約布魯克林藝術博物館展出這些影像。《在中國》一書,如今則已絕版。

此次,這些照片於27年後,首次在倫敦展出。1960年後移居到英國的伊芙安隆德,親自出席了開幕儀式。95歲的老太太坐在輪椅上,身體衰弱,眼神卻依然炯炯。

人物和場景是這項攝影展的主要特色。伊芙安隆德鏡頭下的女人,尤其深沉。從江浙老太太、內蒙女兵到中國南方小女孩,一張張簡單的面孔,卻可創造百種想像與故事。

伊芙安隆德因為崇拜布烈松、羅伯特卡帕這些曾經經歷過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地攝影,加上自己想成為職業攝影,於是拿著男友送給她的第一台攝影機,申請加入前述這些人組成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。她的正規攝影訓練只有六周,大部分的時候,根據伊芙安隆德,「都是卡帕他們拿著我的照片,進行比對分析。」

儘管是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的第一位女性會員,伊芙安隆德對他人稱她為「女攝影師」,十分不以為然。

伊芙安隆德不相信要擁有好的器材才能拍照。她也從不隨身帶著相機,或拿著相機信步走到街頭去拍照。她在一項訪談中指出,攝影一定要有動機存在,知道自己要拍什麼。攝影除了眼睛,還有腦子。攝影師要有觀點,否則,照片一定是空洞的。伊芙安隆德曾說,攝影不能強迫,唯有攝影師「慷慨」的讓攝影目標,自我呈現,才能拍出好照片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Eve Arnold的英文簡介作品集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aindog7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